陕西天地人中医研究院
我们用心专注中医行业
百年老字号

左都稳医生电话
18292508333
名医名人

防风:治疗诸风 补中升提

浏览数:7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燕京刘氏伤寒流派传承工作室负责人王庆国为刘渡舟教授的大弟子、首届博士研究生,首届全国名中医,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第五、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他继承刘渡舟经方运用与研究学术思想,对经方作用机理提出创新性观点;他传承“燕京刘氏伤寒学派”学术经验,总结整理临床有所心得的200味中药,论述其长期读书思考、博采众家、临床实践的用药心得体会。

  现选其中部分用药经验,开辟“燕京刘氏伤寒学派用药经验心得”专栏,共享名医名家经验。

  李时珍谓,“防者,御也”,由是可知,防风即防御风邪之意,其功效以疗内外之风最为紧要,故以明之。防风除治疗内外诸风之外,尚有除痹止痛、补中提神、止泄止血之效,故不可以其为仅治风邪之药视之。

  发表散风

  防风辛甘微温,性偏发散透达,以祛风解表见长,自《神农本草经》至今,古今医家多将其作为治疗外感表证的重要药物。防风性缓而发汗之力不峻,且不兼燥性,前人称其为“风药中之润剂(李杲)”。由于这一特点,此药对于表证初起,寒热证象不甚明显者,均可用之作为主药。如《症因脉治》防风汤,“治风邪伤卫,有汗恶风,防风、荆芥、葛根”。而对于寒热征象明显者,也可以通过不同的配伍而达到治疗目的。其发表散风的功效主要施用于以下情况:

  风寒表证

  对于风寒表证,防风辛温发汗之力有所不逮,故多配伍羌活、细辛、荆芥等,大家最熟悉的荆防败毒散即是治疗风寒表证的杰出代表。此方出自《摄生众妙方》,以防风配伍羌活、独活、柴胡、前胡、枳壳、茯苓、荆芥、桔梗、川芎等,有发汗解表,散风祛湿之功,用于外感风寒初起,恶寒发热,头疼身痛,胸闷咳嗽,痰多色白,苔白脉浮,及一切疮疡肿毒,肿痛发热,左手脉浮数者。而九味羌活汤、羌活胜湿汤,均与此相类。

  风热表证

  由于防风温润而不燥,发表但不峻猛,故通过配伍辛凉解表药或清热药,也可用于风热表证。本人在临床上常配伍柴胡、金银花、菊花、桑叶、板蓝根、芦根、白茅根等,使其微具开表透邪之功,而又兼凉润清解之效,用于治疗风热表证初起,内热不甚者。如内热较重,可以加连翘、黄芩等;如兼有阴伤,可以加生地、麦冬、北沙参等。

  麻疹初起

  防风可以开表透邪,对于麻疹或痘疹初起,风邪外闭而斑疹难以透发者,可以与荆芥、升麻、葛根、牛蒡子等同用,如《幼科全书》升麻解毒汤,以防风配伍升麻、葛根、羌活、荆芥、防风、牛蒡子、连翘等,治疗麻疹乍寒乍暖,透发不畅者。

  除痹止痛

  防风能祛风湿,止痹痛,通关节,舒筋脉,常用于痹证及其他痛证。如对于风寒湿痹,肢节疼痛,多配伍羌活、独活、桂枝、防己等同用,如大家耳熟能详的独活寄生汤、三痹汤均是。后者顾名思义,可以作为风寒湿三痹通用之方。本人临床上对于痹症正气偏虚者,往往选取用之,效果确实。防风还可通过不同的配伍,用于不同的痹证。如对于痛痹,本人常配伍麻黄附子细辛汤或附子汤;对于着痹,常配伍羌活、独活、川芎,如羌活胜湿汤;对于行痹,常配伍当归、赤茯苓、杏仁、秦艽、葛根等,如《宣明论方》防风汤;治疗热痹,可以配伍《温病条辨》之加减木防己汤,与防己、木瓜、生石膏、薏苡仁等配伍。

  现代研究发现,防风有很好的镇痛作用。故防风除治疗痹证疼痛外,还可用于其他疼痛之中。如治疗头风痛,被《本经》列为诸药之首,历代用此意项也颇为广泛。如《普济方》治偏正头风,痛不可忍者,以防风、白芷等份,为蜜丸服。《兰室秘藏》清空膏,以防风配伍柴胡、川芎、黄连、羌活等,治疗偏正头痛,年深不愈,风湿热上壅损目,及脑痛不止。本人在临床上常配伍川芎、白芷、天麻、羌活等作为治疗头风的基本方。如偏于风热者,可以加入菊花、牛蒡子、薄荷、僵蚕;如偏于风寒者,可以配伍细辛、羌活、独活。另外,防风对于鼻渊头痛效果也颇为满意,多配伍白芷、苍耳子、辛荑、野菊花、鹅不食草、鱼腥草同用。尤其要提及的是,本人习用的一个效方选奇汤,此方出自《兰室秘藏》,由炙甘草、羌活、防风、酒黄芩组成,主要治疗风热挟痰上壅,头痛眩晕,以眉棱骨痛为主症者,此方对于由上额窦炎引起的眉棱骨痛及其他不明原因的眉棱骨痛效果神奇,可以一试。另外,此方加入半夏、茯苓,名加味选奇汤,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症见眉棱骨痛,反复发作,多因外感或情志不畅而发,口干口苦,舌质偏红,脉浮数者效佳。

  祛风止痒

  前贤有“无风不作痒”说,而《日华子本草》谓防风“治三十六般风”,所以历代医家认为其有祛风止痒之效,将其用于治疗多种皮肤病,尤其以风邪郁于肌肤之风疹瘙痒最为常用。《外科大成》说,“风成则痒……凡风客于皮肤作痒,起粟者,治宜疏风”,而防风为“风药之润剂”“治风之通用药”,且药性平和,故风寒风热者均宜。如《圣济总录》防风丸,治疗“一切风疮疥癣,皮肤瘙痒,搔成瘾疹”,用防风、蝉蜕、猪牙皂、天麻配伍为水丸,荆芥汤下。本人治疗荨麻疹或以瘙痒为主的皮肤病,对于属于风寒郁闭者,常用防风与桂枝麻黄各半汤相伍,再加浮萍、白鲜皮、徐长卿治之;对于证属风热在表者,常以防风配伍薄荷、蝉蜕、牛蒡子、僵蚕、大小蓟、旱莲草、炒槐花、生地以治之;如血虚而风燥者,加用当归、赤芍、生地、胡麻仁、肉苁蓉;兼里热者,重用生石膏、水牛角、黄芩、连翘、知母;如有湿热下注者,加用黄柏、苍术、牛膝、薏米、土茯苓。余遵此法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湿疹、神经性皮炎多人,均效。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防风有很好的抗炎与抗过敏作用,对其祛风止痒的作用提供了很好的支持。

  息风止痉

  虽说后世多以防风治疗外风之证,但在宋以前,医家用其治疗内风者较多。如《名医别录》即谓防风治“四肢挛急,字乳金疮内痉”,即产后风与破伤风所致的四肢挛急,角弓反张。而宋代以后,认为防风可以治内风者也不乏人,如成书于明代的《本草汇言》云其疗“痫痉”,并说“大人中风,小儿惊风,防风尽能去之”。可见其既能散外风,又可息内风。在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方剂是玉真散,以防风与生白附子、生天南星、天麻、白芷、防风、羌活配伍,用热酒或童便调服,并外敷患处。本方有祛风化痰,定搐止痉之效,治疗破伤风症见牙关紧急,口撮唇紧,身体强直,角弓反张,甚则咬牙缩舌,脉弦紧者。他如《校注妇人良方》之防风散、《医学衷中参西录》之和血息风汤治产后风,都属于治疗内风病的代表方。现在临床上中医治疗产后风、破伤风的机会很少,但是治疗癲痫的机会还是很多。在辨证方中,以防风配伍胆南星、青礞石、天麻、僵蚕、蝉蜕,治疗癲痫者有效。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防风提取物具有很好的镇静效应,这可能是其息风止痉的现代机制。

  补中益神

  《日华子本草》提出防风有“补中益神”之效,本人初起不甚理解,也未加注意,后治一位50岁男性患者,自汗体弱,身困浮肿,以补中益气汤与玉屏风散合方治之,病人服药一周后,自汗没有明显缓解,但自述精力大增,原来疲乏无力,稍劳或用脑即困,或是食后即觉困倦,必小睡片刻方可,服药后这些均大有改善,觉精力充沛,自述已多年未有此状态。本人对于精力不及者,原来多在补益气血、填精补肾药中加入小量麻黄附子细辛汤治之,多有疗效,不期此次用玉屏风散而获效,颇觉新奇。待后来读到《日华子本草》“补中益神”之说,方知防风配伍黄芪本有此效。再看一下升阳益胃汤,以防风配伍黄芪、半夏、人参、炙甘草、独活、白术等,主治脾胃虚弱、怠惰嗜卧,此方补中有散,发中有收,使气足阳升,则正旺而神自足。此亦足以说明防风具有提神之功。自此之后,对于阳虚神衰者,治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对于气虚神衰者,治以玉屏风散合人参;对于肾虚神减者,治以三仙汤;对于血虚神衰者,治以当归补血汤加肉苁蓉,遂成为本人套法,疗效确实。

  御风止汗

  防风以防御风邪而命名,而表气不固之汗出,自然不耐风邪所袭。《日华子本草》云防风治“羸损盗汗”,《长沙药解》亦认为防风“敛自汗、盗汗”。防风本身辛温甘缓,有发散之功,本不应该有止汗的功效,但是经适当配伍,防风确实可以起到治疗自汗与盗汗的功效,故《本草正》谓,“若随实表补气之药,收汗。”如治疗自汗,《丹溪心法》有玉屏风散,与黄芪、白术相伍,确属绝妙佳配;治疗盗汗,《世医得效方》用防风、人参、川芎,治疗气虚血脉不和之盗汗,也有疗效。虽说俗语有“阳虚自汗、阴虚盗汗”之说,但实际上阳虚也有盗汗者,阴虚也有自汗者,临床上应结合其他脉症整体辨证。防风用于止汗,临床上多配伍麻黄根、浮小麦、碧桃干、煅牡蛎等,可以作为对症的药物加入到辨证方中,自易取效。须要说明的是,防风止汗,包括玉屏风散治疗自汗,在服法上散剂较汤剂效佳,临证时不可不知。

  止泄止血

  防风具有升提之性,入脾胃之经,李杲谓,“防风,……若补脾胃,非此引用不能行”。若脾胃虚弱,升举力弱,或土虚木乘,可以发生泄泻之证,防风燥湿、升清,兼可疏肝,故对于以上原因所致的泄泻也有止泄之效。如痛泻要方,以防风与白芍、白术、陈皮相伍,治疗肝气乘脾之痛泻;升阳益胃汤,以防风与人参、黄芪、白术、黄连、独活等相伍,治疗脾胃湿困,大便稀溏,怠惰嗜卧。如配伍四苓散,则对于水谷偏走大肠,大便溏泻而小便不利者效佳,如《症因脉治》防风四苓散。

  有些本草或方书中,还记载防风有止血的功效,如《经验后方》载,防风去芦头,炙赤为末,每服二钱,以面糊、酒送下,治崩中。《本草汇言》载,防风与荆芥、侧柏叶配伍,可以治肠风下血。《经验方》用防风一味为末,每服一钱,或加入等量之炒蒲黄,治“妇人崩中”,《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也载有防风与槐角、地榆、黄芩同用治痔血、肠风便血等。但是防风之止血功效,也是因其可以升举清气,只对气虚下陷,不能固摄者效佳,故而应正确对待古人之说,不可谓其真的如仙鹤草、三七那般具有直接的止血效果。

  防风内服入汤剂5~15克,入丸散适量。防风无毒,性温而缓,故临床应用相对安全。但是有服用防风出现过敏反应的报道,其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恶心,皮肤瘙痒、灼热,心烦等。如果发生过敏反应,可以抗过敏及对症处理即可。(王庆国 北京中医药大学)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作者手记:传承思考实践 方臻达药境界

  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而疗效的取得则来自于精确辨证、恰当选方与精准用药,所谓“医生不精于药,难以成良医”。中药不仅是中医处方组成的基本元素,也是中医理法的有力验证,更是传承发扬中医学术的有效载体。历史上,张景岳因善用熟地而被人称为“张熟地”,张锡纯因为善用石膏而被誉为“张石膏”,吴佩衡则因善用附子而被尊为“吴附子”。我师从中医名家多人,亲见大师们因为一味药之加减、一味药量之改动,就使一个不效方变为了优效方,使一个久治不愈的病人显桴鼓之效。因此,加强组方用药经验的学习研究,领悟名老中医用药经验中所蕴涵的学术内涵、辨治特色、临证思路,乃是拓宽诊治思路、提高临床水平的有效途径。

  涉足医林51年来,我在著名中医药学家、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刘渡舟先生耳提面命、悉心栽培下攻读硕、博士学业,并经赵绍琴、王绵之、祝谌予、步玉如、龚去非、郑惠伯等诸名家指点迷津,加之本人长期的读书思考、临床实践,才得以对中药的临床运用略有心得。为了传承发扬“燕京刘氏伤寒学派”学术经验,经与同道切磋交流,将临床有所心得的200味中药整理出来,名为“燕京刘氏伤寒学派用药经验心得”。所集内容以紧密结合临床、面向临床实用为宗旨,论述了本人长期读书思考、博采众家、临床实践的心得体会。所论之药,皆属本人在临床上多次反复运用验证过,确有疗效,可以重复之品。所述不仅有对传统药效的临床验证,更多的是本人在长期临床实践中积累的对传统药效的拓展应用。

  每味药下,摘录古今名家论述、详论药证、阐释药量、明确配伍。论述不求其全,但力求抓住重点,有所得则详述,无所得则略之,尤其是对最有体会之处尽量说清说透,然不管是详是略,均为临床实战记录,将对开拓用药思路有所启迪。古人云“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然若想做到如此,必须在临证时留心药物之进退,观察效验之应否,更要随时总结,方能臻“达药”之境界。读者若能在中医辨证论治原则的指导下,有是证用是方、有是证用是药,借鉴所述的处方用药思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必有裨益。

  特别需要提出的是,所辑用药经验中有超大剂量使用中药的现象,有些甚至超出药典规定剂量的数倍之多。如本人喜重用麻黄、附子、细辛、石膏、熟地、黄芪、柴胡、大黄等,这些超大剂量用药的经验乃是建立在本人51年临床实践的基础上,一是基于对其药性、归经、适应证、有效量及中毒剂量、药后反应的使用经验,二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灵活运用,三是基于对这些药味现代研究的了解,所以请勿盲目模仿,无临床实践经验者更应审慎应用。对所介绍的用药经验,请师其法而不要泥其量,用量多少应视具体病证而定,其核心即在于遵循中医辨证论治之精髓。

  “燕京刘氏伤寒学派用药经验心得”只是个人的一点认识与体会,更不敢保证完全正确,只为抛砖引玉,给读者提供一种思路、一份思考,也在于提醒自己与读者,我们对于中药的认识和发掘还远远不够,我们应该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突破现有认识,不断学习研究、探索挖掘,以期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sign
——— 传承百年·用心专注 ———
24H热线电话
18292508333

常见疾病
病毒性感冒
过敏症
肠胃炎
冷感
偏头痛
阑尾炎

上呼吸道感染
贫血
胃溃疡

门诊时间:07:00 - 15:00(节假日不休)
就诊地址:陕西省安康市安康高新区梦想小镇路商业街C3号楼208-209号

我们用心专注中医行业
百年老字号